发布时间:2025-10-15 18:08:43    次浏览
玉者良言,古玉辨真伪|收藏独家玉器的年代是指玉材经人雕琢成器(包括半成品)的年代,中国的玉器专家们一般都约定俗成认为汉代及其以前雕刻的玉叫做古玉。物理、化学的分析方法只能确定玉材的岩性(矿物组成)和成矿年代,以及成色(形成颜色)、产地、钙化等的原因,而不能测定玉器雕琢的年代,亦即无助于玉器年代的判断。判别真假古玉主要从玉器的表面情况、形制、纹饰、雕工等几方面进行观察,然后得出结论。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图1 传世古玉凤鸟纹箍形器 图2 传世古玉虎形佩 图3 出土古代玉鸽 图4 出土古代玉璜古玉的表面常有一些显示年代的特征,成为很容易辨别的证据。其一,传世古玉由于经过长期盘玩、摩挲,久而久之,人手分泌的油、汗等物浸润凝聚,玉的表面会包有一层温润光泽的油脂,显得光滑陈旧,原有的纹饰模糊不清,行话所谓盘得很熟(图1、2)。这类古玉俗称熟坑。其二,由于所谓“钙化”的结果,玉器表面局部或全部呈灰白色,俗称鸡骨白。严重的其表里均灰白,质地较松脆(图3、4)。其形成的原因是玉器长时间被埋藏在地下,与周围的物质发生作用,出现了物理、化学变化。钙化的古玉都出自古墓,俗称生坑。其三,玉器表面黏合有不易除去的附着物(泥、沙、碳酸钙之类)(图5)。这是由于古玉在墓内因受外力挤压,与周围泥沙长期紧密接触或泥土中碳酸钙沉淀附着玉器表面而形成。其严重者,泥沙或碳酸钙与玉器表面合而为一,无法分开。其四,玉器表面有其他物质的沁痕。如河南安阳殷墟花园庄墓出土的一件玉矛头(图6),其下端嵌于青铜枘上,因而有铜绿色沁痕。此外,尚有朱砂的红色沁痕(图7)。这些沁痕都是玉器与其他物质长期紧密接触而形成,有沁痕的古玉通常也出自古墓。 图5 古代管状玉器 图6 玉矛头 殷墟花园庄墓地出土 图7 古代人龙合雕玉佩上述玉器的皮壳特征虽不可能说明确切的年代,但它们分别见于出土的汉代及其以前的玉器,年代较为久远是毫无疑问的。还应指出,钙化严重的古玉,由于质地已变松,保存困难,收藏家必须留意。在中国玉器制作工艺史上,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艺术风格,同一时代的玉器大都具有类似的特征,即所谓的时代风格。反之,不同时代的玉器便有不同的风格。因此,玉器风格的辨识,成为判断古玉年代的重要方法。玉器风格主要表现于形制、纹饰、雕工等方面,三者有一定的关联。形制是指玉器的形状。同一类玉器,由于时代不同而有不同的形制。以片状象生玉器(人物或动物造型)而论,商代的其轮廓呈圆形、方形、长方形、弧形、扇面等不同形状,具有几何图案化的特色。人物或动物仿佛被塞入这些形状的框内,造型显得拘谨不自然。西周时期的稍微写实,春秋战国时期的则相当写实而且生动。这只是就大的方面而言。 图8 西周凤纹扳指形佩 图9 西汉玉韘 图10 东汉玉韘(she)这里再以韘(she)形佩的演变来说明。玉韘俗称玉扳指,似短圆筒状,套于拇指用来拉弓弦。目前所见时代最早的玉韘是从商代晚期的。西周时玉(图8)变矮,战国时则更矮,成为佩饰,即形佩。西汉早期形佩呈扁薄的心形,一侧或两侧有简化的龙或凤为装饰(图9)。西汉晚期形佩两侧的龙凤装饰向上扩展。至东汉,形佩四周均有纹饰(螭虎)围绕,整体呈椭圆形(图10)。形佩的这些不同形制反映出不同的时代特征。 图11 良渚文化三叉形玉器 图12 三叉形玉器(正面)(旧玉后工) 图13 三叉形玉器(背面)(旧玉后工)无论出土或传世古玉,不少都雕有纹饰。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甚至不同部族的玉器,其纹样往往有异。这就为古玉年代、产地和族属的判断提供了依据,因而也为古玉鉴定提供了一种方法。例如,江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良渚文化玉器,常有阴刻或浅浮雕的神人面(眼眶呈圆圈形)或神兽面(眼眶呈椭圆形),一件出土的良渚文化三叉形玉器(图11)便是如此。然而清宫收藏的一件三叉形玉器(图12),正面饰双钩阴刻流云纹,背面雕涡纹及双钩T字纹边饰(图13),这些都是西汉常见的纹样。三叉形玉器仅见于良渚文化玉器,怎么会有汉代的纹饰?原来,此清宫藏品为良渚遗物,而纹饰则是后来加刻的,即所谓旧玉后工。 图14 西周双戈冠玉鸟 图15 双戈冠玉鸟(近代仿品)此外,古代玉器的纹饰有相当一部分有其一定的涵义,由于时代久远,后人多不知其意。如一件西周双戈冠玉鸟(图14)与一件仿品(图15),骤看二者的造型颇相似,但深入比较分析,便可发现仿品破绽百出。仅以纹饰而言,仿品的鸟眼呈鱼鳞状,而位置偏于边缘,与真品显著不同。鱼鳞形纹在商周玉雕中象征椎骨,其位置在颈、背或尾部,而不应在眼部,而古代玉雕动物纹的眼亦绝无呈鱼鳞状者。其次,仿品鳞形纹左侧尚有一阴刻长方框,这也是古代动物玉器头部造型所没有的。 图16 新石器时代玉管鉴定古玉还得看雕工。从出土大量新石器时代到汉代的玉器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工艺由简易粗疏逐渐臻于细致精巧。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琢玉工艺,这既可以用来判断玉器的时代,也可以用来识破假古玉。以穿孔这一最简单的工艺来说明。新石器时代及商代,在较厚的玉块上穿孔或在柱状玉器上纵向穿孔,常采用两面或两头相对管钻的方法,这个穿孔呈两个相接的漏斗状,入口较大,中间连接部分较窄,孔壁留有微凸的螺旋痕(图16)。但从周代(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起,由于工具的改进,多不再用相对管钻的方法,穿孔直通,孔壁多数也较光滑,无螺旋痕。不同的穿孔方法显示出不同的时代风格。以上所述鉴定古玉的方法只是泛泛而言,只有深入掌握大量的相关资料,开阔眼界,才能显著提高鉴定水准。微信号ID:lengman0126 ←长按可复制(每天推送最新古玩咨询鉴定评估)主编邮箱:联系电话:15921187850 15998722910关于我们 御世典藏与您分享 收藏带来的快乐时光,感谢关注我们。